市人大:扬中华雄风 谋和平发展 走现代化新路
2023年02月03日发布      李正钧      来源:岳阳人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为中国的发展与安全保驾护航,根本宗旨是符合中国的历史经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以及发展和安全利益需求的理性选择。

    历史传统中的和平基因

    自古以来外交政策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汉唐盛世时期的中国社会空前繁荣,百姓生活稳定。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璀璨的一段时期,两千年前汉唐就成功将中国带上世界舞台中央,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强大自信、开放和平的中华民族。

    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

    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这块未知的地方发出挑战,他就是张骞(公元前195114年)。

    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到了开拓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系,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标志着中西交流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人文交流紧密,贸易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促进文化交流交融、人类文明发展。

    大唐时期的万邦来朝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特别是在唐朝盛世下,民族融合,万邦来朝,海内外多民族汇聚长安,华夷共处,百业兴旺,使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

    李唐一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外交策略相对柔和,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唐一代能与周边国家进行密切的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离不开唐朝建立的外交制度。而唐朝的外交使臣作为沟通内外信息的传播者,在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和平使者。

    唐朝使臣出访的周边各国,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唐朝东边诸国、南亚诸国以及西亚国家。唐朝的东边诸国以日本为主,人们熟知的“遣唐使”是当时两国友好交往的典型代表。随着“遣唐使”的频繁来访,唐王朝也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其主要任务是“伴送”“护送”日本“遣唐使”回国。

    唐朝使臣出访的南亚国家主要是到过印度半岛及南洋诸国。此前,唐朝就有很多人下南洋,主要是以求佛法与佛经的僧人为主,玄奘西天取经等被人们所熟知。此外,朝廷也经常派遣使臣前往印度半岛国家和南洋诸国。唐代出使波斯的使臣,有籍可查的有王名远和裴行俭。他们出使的任务主要是护送流亡的波斯王子回国。七世纪中叶,阿拉伯势力开始深入中亚地区,首当其冲的是波斯王朝。651年,唐高宗时期,波斯萨珊王朝国王在逃亡中死亡,波斯王子卑路斯逃往吐火罗,并向唐“请兵救援之”。唐王朝“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帮助这位波斯王子。几年之后,在阿拉伯的攻击之下,卑路斯再次逃亡至长安,寻求唐王朝庇护。于是,朝廷派遣吏部侍郎裴行俭护送。

    唐朝使臣出访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异域他国,也将周边国家的一些文化与生产技术带到中原地区。以使臣为媒介的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对唐朝以及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经济贸易都有积极作用。“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唐朝给中外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那些国外的的中国城仍然会被称为“唐人街”。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

    历史上最早提出来”弱国无外交“的是诸葛亮。而1945年曾有中国记者曾采访陆征祥,据报导陆征祥曾对未来国情提出简短而著名之语:“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最初出处:《白帝城托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作者是西晋时史学家陈寿——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弱国无外交也。”汉唐盛世的和平外交,根植于强大的军事经济硬实力与自信开放的文化软实力。

    张骞出使西域,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这次出使,也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尽管张骞这次出使也没能立即与乌孙结成军事联盟,但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而密切,最终确立了和亲关系。后来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打通了名震千古的“丝绸之路”。西汉元帝时名将陈汤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曾出奇兵诛杀与西汉王朝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朝在遇到侵扰时从来都是毫不手软,唐初李唐政权尚未稳固之时,边境各民族对于唐朝这片沃土虎视眈眈。东方的稽胡,西方的吐谷浑,尤以北方的突厥最为肆虐,在经过几年的抵御、修养、恢复之后,强悍的大唐军队所向披靡,一举荡平西北东南,大唐边境稳定,国泰民安。

    唐朝618年到907年享国289年,实力强大,疆域辽阔。大一统的征战,大的战役就有十场,九胜一败,战绩颇丰。唐灭东突厥之战、灭西突厥之战,与吐蕃之战,灭高昌之战,灭高句丽之战,攻契丹之战,与南诏战争,怛罗斯之战,751年,高仙芝率领唐军与大食激战,就是当时的阿拉伯帝国,高仙芝以两万多人对战阿拉伯二十万人,终寡不敌众失败撤回。还有与后突厥之战,与小勃律之战。汉唐勇武雄风,留下东汉班超出使平定西域五十多国被封“定远侯”、大唐外交使臣王玄策向吐蕃借兵一人挑一国的历史传说。出访的和平使者,关键时刻也可以变身雷神天将为国出征。

    汉唐的征战讨伐,说明一个道理:天下是靠实力打出来的,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和平还需要靠斗争得来,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

    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