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加快农村现代化,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稳粮、优经、提养”的基本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着力改变了“一粮独大”的产业格局,推动了“一粮独大”向“多业并举”转变,形成了以粮油、种养业结合的农业产业群。
2.农业产业融合初具规模。坚持以融合发展为方向,大力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打破产业界限,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近两年不断强化引导各类工商资本下乡,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的新格局。以农旅融合、农网融合为重要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动力,农业产业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优质农业品牌创建。
3.农业保障服务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严守耕地红线、科学管理、精准发力,支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力提升优质稻品质。持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乡镇、村惠农服务中心,区、乡两级供销组织体系和惠农服务体系已经建立,进一步打通了“三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金融扶持模式,出台了政策措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履行支农责任,举全区之力支持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核心区创建工作,涉农投资逐年增加,效果明显。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营体系不够健全。一是产业化程度低。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农业产业结构档次较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从带动效应上看,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整体效益不高,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不多,农业产业链缺乏联动,农业附加值不高,新品种的推广和新产品开发较慢,竞争力较弱。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农村经营主体服务内容涵盖农业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但结构较松散,服务功能弱,协作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大部分集中在生产阶段,加工、销售等环节少。三是市场流通体系不够畅通。目前农产品流通主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流通成本高、信息不灵和产销衔接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市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纪人严重缺乏,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连锁规模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手段和设施落后,制约了农产品市场流通。
2.科技支撑不够有力。一是缺少专业人才。各级农口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年龄结构不优,整体年龄偏大,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还不够。研发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脱节。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难以承担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应用工作,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缓慢,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滞后,农教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联合攻关能力不强,资源配置率不高,激励措施不多等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3.要素保障不够到位。政策性资金投入不足,对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来说,资金压力很大,另银行贷款门槛过高,金融机构对前来贷款的涉农企业诚信和抵押担保手续要求较高,而县域地区涉农企业多为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评级要求。而且抵押担保措施较为匮乏,农民现有宅基地、土地承包权等受政策限制,还难以进入担保抵押范围,据调查,农户30%左右的信贷需求因为找不到担保人和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而得不到银行支持。
4.生产设施有待提质。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管理维护不及时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实现,土壤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下降。
5.环境治理有待加强。肥料施用、农药施用量水平过高,导致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从源头看,个体农民防治意识较差,随意施用农药、化肥的不良习惯一时难改。从监管上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涉及到农业、环保、畜牧、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技术推广上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不够,低污染化肥、农药品种少,价格高,个体农民得不到测土配方施肥和科学施药等方面的必要培训。
三、对策建议
1.科学设计,规划引领。以屈原管理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核心区为契机,结合区域特色、乡村差异,制订现代农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对服务于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和资本技术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2.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一是加快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要科学划分、合理归口管理,将涉农项目、资金、人才等有效整合起来,真正做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三农”大事。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将农业产业向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拓展,实现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重点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核心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农高区农产品物流业。三是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制定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在主宗农产品中,选取1-2个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品牌,集中力量予以重点扶持。
4.突出创新,夯实基础。要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组织农技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对子,开展常态化跟踪服务,让个体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最适用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深松深耕、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残膜回收等生态技术。要积极推进投入机制创新,争取更大范围的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向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倾斜,壮大农业资本。
5.标本兼治,绿色发展。一是着力推行绿色生产。要从根本上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强度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引进实力强、专业性强、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种养企业。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大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二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有序推进污染土壤治理,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加快农作物秸秆、沼液和有机肥利用,建立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病死动物等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体系。三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源头追溯制度,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信用体系追溯平台建设。围绕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违禁使用等突出问题,加大巡查抽查力度,公检法机关要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案例,起到查处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